分享按钮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新闻报道 - 校园新闻
发表日期:2025年3月29日 出处:党政办 作者:党政办 编辑:admin 有100位读者读过此文 【字体:
【走进朝阳】高中部戴颖鑫老师——以教润心,以爱育人


  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:“一个人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;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;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”

编者按

 身边的榜样力量【第3期】

 

在朝阳校园里,有一群人,

在我们工作的舞台上

有这样一群熠熠生辉的人

他们或许不在聚光灯下

却以默默的付出与坚守

为社会的和谐、学校的发展

注入温暖且坚韧的力量

今天,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

高一语文老师戴颖鑫身上

 

    高中语文教师,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,一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,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,获评深圳市街道、区级优秀班主任。致力于将理想融入工作之中,让学生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体会语文之美,有着高三、高复从教备考经验,教学成绩优秀,擅长培优补偏,曾辅导学生从一模72分到108分,单科过线率98%。

 

    戴老师说: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,我便告诉自己: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联结。短短一个月,我与学生、家长共同经历了一段彼此试探、理解、信任的旅程。那些深夜的微信提醒、家长眼角的泪水、学生从叛逆到主动的背影,都让我深刻体会到——教育是一场用真诚浇灌的等待。

    从师范院校毕业以来,她便扎根于高中语文教育,以党员教师的身份,将语文课堂化作一方沃土。三届完整的高中循环教学、高复班的淬炼打磨,深谙"因材施教"之道:面对高一新生,她以《诗经》《论语》的温润启蒙心性;面对高三学子,她以《劝学》《逍遥游》的激越点燃斗志。

    荣誉背后是责任:区级优秀班主任的称号,不仅是对班级管理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"以文化人"理念的践行。曾为一名因家庭变故而消沉的学生,手抄《苏轼词选》赠予,扉页题写"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";也曾陪高复班学子挑灯夜战,用《平凡的世界》诠释"苦难是花开的伏笔"


家校共育:在泪光中架起理解的桥

         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,戴老师约谈了班上最"棘手"的学生小李的母亲。这位妈妈听着老师的交流反馈,声音颤抖:"他小的时候都是很乖的,现在却逃课、顶撞老师..."说着突然哽咽,"我每天打三份工供他读书,他怎么能..."  

         戴老师轻轻递上纸巾,打开手机相册:有午休时小李主动擦黑板的背影,从教室里背着受伤同学去医务室的抓拍,还有他周记里那句"妈妈的白发又多了"。当母亲看到儿子偷偷画在作业本上的"送给妈妈的生日蛋糕"时,眼泪终于决堤:"原来他什么都懂。

        那次谈话后,三人形成了特殊的"三人同盟":家长不再一味责骂,学生开始每天记录"小进步",而班主任则成为他们母子传话的"树洞"。两周后的月考,小李年级排名提升了87名。

 




班主任日志里记录着每个孩子的特长与习惯,

家长会上以鲁迅之言为引,

倡导"家校共育如琴瑟和鸣"

破茧成蝶:在跌撞中寻找成长的光

         开学时,小林是领导特意叮嘱过戴颖鑫老师的“问题学生”。如今他却是最早到教室开灯的值日生。这转变背后,是无数次的"迂回战术"  

      - 发现他偷带手机不揭穿,而是说"帮我拍张班级活动的照片吧"

    - 在他周记里用红笔写道:"你维护受欺负同学的样子,很像超级英雄"

   - 主动安排他当劳动委员、及时表扬,把过剩精力转化为责任感。  

       当他父亲看到孩子亲手整理的错题本时,这个向来严厉的中年人红了眼眶:"这么多年,我第一次觉得他长大了。"

        教室的后墙上,孩子们在心愿目标卡上写“希望家人永远平安健康”“希望妈妈不要再为了我而叹气”......每一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,也有或多或少的缺点,他前进的脚步或许稍慢于人,但是爱藏心间口难开。——"青春期的孩子像刺猬,总把最柔软的肚皮藏起来。有时候,文字比语言更诚实。"  


细节之处见温情:用关怀织就信任的网

         每天早上六点,戴颖鑫老师的手机总会准时响起天气预报的提示音。面对这群半大不大的孩子和天气多变的三月,"天冷加衣"的唠叨成了班级群的固定开场白。有学生开玩笑说:"老师比我妈还操心!"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让原本疏离的师生关系渐渐升温。 

        某日暴雨,班上的小陈因打球淋湿了外套,戴颖鑫老师悄悄将备用校服放在他桌上。当晚收到他母亲的短信:"孩子第一次主动说'班主任像姐姐'"家长不知道的是,戴颖鑫老师的抽屉里常年备着感冒药、创可贴和红糖——这些微不足道的准备,恰恰是打开青春期心门的钥匙。


“陪伴”是戴老师最珍视的身份,

晨读时,课间中,晚饭后,体育运动时,

参与学生每一个瞬间,

把握住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成长。

    戴老师的备课总是从两本书开始:左手边的《高考评价体系》勾画着考点脉络,右手边的教材贴满彩色索引签。她会先花半天时间梳理知识点——比如从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提炼劝说技巧,对应人际交往核心素养;在《红楼梦》人物分析中嵌入心理学视角。接着按照班级学情,用红笔圈出难点:给文言文薄弱的学生设计情景对话模板,为擅长思辨的同学准备延伸讨论题……最后总要对着空教室试讲,揣摩着学生们会存在的疑问,反复推敲再修改,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。


    当被问及如何践行新教育理念时,戴老师放下批改到一半的作业本,指尖无意识转着红笔。这个入职七载的90后班主任,将教育智慧凝成三枚闪着露水的叶片。

       1.教育需要"慢艺术":种子破土前总有漫长的沉默期;

       2. 沟通贵在"双向奔赴:家长需要的不是告状清单,而是希望的火种;

       3. 成长应被"看见":比起批评堕落的100个理由,不如放大向上的0.1度微光。

    未来的日子里,我愿继续做那个提着灯的人——不必光芒万丈,但求温暖有光。当某天回望,能看到我们共同走过的路上,早已开满细碎而坚韧的花。


    戴老师说:教育最美的模样,莫过于家长含泪笑着说"孩子交给您,我们放心",学生昂着头说"老班,这次我自己能行"。这泪中有释然,笑中有期待,正是教育者最珍贵的勋章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"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"(叶芝)



相关专题:

相关信息:
 没有相关信息

相关评论:
 没有相关评论
 
   
 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2-2013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
联系电话:(0737)6200067 6200001 邮政编码:413000    设计:xyc
Email:cygjxyc@163.com 页面执行时间:97.168毫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