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按钮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新闻报道 - 校园新闻
发表日期:2025年8月29日 出处:唐丹 作者:唐丹 编辑:admin 有22位读者读过此文 【字体:
专家赋能,再启新程|2025年秋季开学教师培训(二)


         826-27上午,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积极探索数智化背景下校本研修的全新路径,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两场生动的专家讲座。

01 生成式AI驱动的教学创新与重构

    第一场培训中,湖南省望城区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殷华,开展了以“生成式AI驱动的教学创新与重构”为主题的培训活动。此次培训紧密围绕生成式AI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展开,通过深入讲解和案例分析,为教师们带来了数智化教学的前沿理念与创新思路。

    殷华教授的分享高屋建瓴,又脚踏实地,她系统地为老师们勾勒了一幅人工智能(AI)重塑未来教育生态的宏伟蓝图。整场讲座,殷教授并未停留于技术的炫酷展示,而是始终紧扣 “育人” 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,深刻阐述了AI如何从“工具性”走向“赋能性”,最终服务于“人的全面发展”。


    本次讲座的核心价值,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:

    理念引领,廓清迷雾: 教授清晰界定了AI在教育中的角色——它不是取代教师的“对手”,而是解放教师生产力、赋能个性化学习的“伙伴”。这一观点至关重要,为我们应对技术浪潮提供了冷静而理性的思考框架,有效避免了陷入盲目追捧或简单排斥的误区。讲座中强调的“AI+HI”(人工智能+人类智能)协同共创模式,无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。

    路径清晰,案例详实:讲座不仅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思考,更给出了落地实践的“脚手架”。从智能备课系统、自适应学习平台,到大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、虚拟仿真实验,教授通过一系列国内外生动案例,具象化地展示了AI如何深入教学“课前-课中-课后”的全环节,切实提升教学效率、优化学习体验、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。这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式和探索灵感。

    前瞻思考,激发反思:殷教授深刻触及了AI教育应用背后的伦理挑战、数据安全、数字鸿沟以及师生数字素养等关键议题,发人深省。这提醒老师们,在拥抱技术的同时,必须保持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审慎的态度,积极构建负责任的、公平的、有温度的智能教育新形态。


    殷华教授的这场讲座既是一次前沿知识的盛宴,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。它成功地激发了我们在场每一位教育从业者、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思考:我们如何积极应变,主动求变,成为AI时代的“智慧型”教师?如何重新设计我们的课程与教学,以培养能够与AI共舞的未来人才?

02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的德能滋养 


    培训的第二场专家讲座是由湖南省特级教师姚建民带来的“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的德能滋养”专题讲座。讲座开宗明义,深刻指出“德”与“能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,二者相辅相成、缺一不可。强调“德”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与根本方向,是“能”的价值引领;“能”是教师履职的基础与实现路径,是“德”的实践支撑。这一论述精准抓住了教师发展的核心矛盾与关键所在,摆脱了单纯技能培训的窠臼,引导教师回归育人初心,追求“德能兼备”的全面发展格局,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。

    姚建民教授充分运用了丰富、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和名师成长故事,将抽象的“德能”理念转化为可感、可知、可学的具体行为。这些案例既有正面的榜样示范,也有对现实困境的剖析,提供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师德、提升师能的策略与方法,如通过反思性教学、课题研究、同伴互助等途径实现自我赋能。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方式,极大地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和实操性,为教师如何具体实现“德能”滋养提供了清晰的路经和有效的工具。



    姚建民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次价值的引领和精神的激励。它促使每一位教师反观自身,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,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持续汲取“德”的养分,锤炼“能”的锋芒。它激发了教师们追求卓越、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,引导教师从“被动发展”走向“自觉成长”,主动寻求“德”与“能”的协同提升,最终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。



相关专题:

相关信息:
 没有相关信息

相关评论:
 没有相关评论
 
   
 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2-2013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
联系电话:(0737)6200067 6200001 邮政编码:413000    设计:xyc
Email:cygjxyc@163.com 页面执行时间:66.406毫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