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按钮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新闻报道 - 校园新闻
发表日期:2025年10月29日 出处:高中部 作者:寻堂堂 编辑:admin 有18位读者读过此文 【字体:
【青春向党・信仰同行】我的韶山行:以青春之名,赴红色之约

    金秋十月,韶山冲的青松翠柏间激荡着青春的誓言。1023日,益阳市朝阳学校高中部600多名师生齐聚校园广场,举行“我的韶山行”红色研学出征仪式。主持人徐靖妍同学的话音刚落,激昂的国歌声便响彻广场,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式开启——从韶山这片红色热土出发,新时代青年学子将以脚步丈量信仰,用实践书写青春答卷。

旗帜领航 初心启航

    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” 当毛泽东 1910年离家求学时写下的诗句在广场响起,全体师生的目光聚焦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上。这首被收录于《毛泽东自传》的诗作,曾是少年伟人志在四方的宣言书,如今更成为激励学子的精神号角。副校长邓世希在致辞中深情寄语:“韶山是革命火种的发源地,更是我们精神的原乡。希望同学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,把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’的初心刻进骨髓,让红色基因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。”


授旗明志 誓言如虹



    在艺体部袁凯主任的指挥下,600多名师生齐声唱响《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》,激昂旋律萦绕广场。学生会主席龚泽轩同学带领全体同学面向国旗举起右拳,庄严宣誓:“强国有我,请党放心!” 誓言声浪直冲云霄,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,更是新时代青年对未来的承诺。



    党总支书记兼校长蓝育新缓步上前,将象征使命的校旗授予本次研学活动总负责人文彬主任。旗帜上“朝阳学校”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仿佛诉说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。德育处文彬主任接过校旗后,从安全、纪律、团结”三个维度重申要求:“我们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,更是传承者。在韶山的每一步,都要以革命先辈为镜,以新时代青年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”


   “我宣布,‘我的韶山行’红色研学活动正式启程!” 随着蓝校长的号令,出发的号角正式吹响。师生们迅速整理行囊,有序登上专列,车厢内随即响起《沁园春长沙》的集体朗诵声,让这场旅程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。




    文彬主任带领车厢内的师生再次齐声诵读研学主题 ——“走进伟人故里,传承红色基因,争做时代新人”,声浪穿透车窗,与站台的告别声交织成青春的序曲。有同学自发拿出红色诗词手册分享,有的轻声哼唱《歌唱祖国》,车厢里的每一份期待,都在驶向韶山的轨迹中愈发炽热。

行走的思政课 解码红色基因的青春密码


    抵达韶山后,师生们的红色研学之旅即刻展开。

铜像献花:广场上的精神传承

    韶峰巍巍,松柏苍翠,毛泽东广场庄严肃穆。师生们整理校服、列队肃立,在《献花曲》的旋律中,依次向伟人铜像敬献菊花,淡黄色的花瓣寄托着后人的敬仰。绕铜像一周时,阳光洒在铜像上,映照出学子们坚毅的脸庞。当领誓人举起右拳,学生们紧随其后庄严宣誓 “青年怀壮志,立功正当时”,誓言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,与松涛声交织成动人的交响。





故居寻踪:土坯房里的初心密码

    穿过青石板路,“一担柴” 式的土砖青瓦农舍映入眼帘,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 匾额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讲解员引领大家走进堂屋,介绍这处两家共用的空间曾见证少年毛泽东的成长。在厨房的火塘边,当听到 1921 年毛泽东在此劝说家人投身革命、6 位亲人先后牺牲的故事时,人群中响起细碎的抽泣声。

 


    毛泽东的卧室里,一盏桐油灯静静伫立,讲解员说它曾照亮少年毛泽东深夜苦读的身影 ——13岁辍学后,他便是在此读完《盛世危言》,燃起复学救国的壮志。阁楼前的介绍牌让 2506班王同学驻足良久:“19256月的一个夏夜,毛泽东就是在这阁楼里亲自主持入党仪式,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,毛福轩、钟志申等五位党员后来全部牺牲,这就是‘革命火种’的由来啊!” 触摸着斑驳的土坯墙,2501班陈同学终于在笔记本上补全文字:“平凡农舍里的每一件旧物,都藏着从田埂走向天安门的初心。”

光影铸魂:银幕中的信仰力量

    离开故居,师生们走进韶山毛泽东图书馆的沉浸式观影厅,一场《光影铸魂电影党史课》正在等候。研学导师特意选取红色影片《堡垒》中的经典片段,该片以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为原型,讲述了“韶山五杰”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、英勇就义的故事。





    随着银幕亮起,当看到毛福轩在阁楼秘密宣誓、钟志申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场景时,观影厅内鸦雀无声,唯有偶尔传来的抽泣声。当镜头定格在五位烈士就义前高呼 “共产党万岁” 的画面 ——22岁的庞叔侃怒斥敌人、41岁的毛新梅坚贞不屈,2502班欧阳同学悄悄握紧了拳头,指尖因用力而泛白。




    影片结束后,研学导师结合故居阁楼旧址提问:“是什么让普通农民成为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?”2504班谭同学起身答道:“是信仰!就像故居里的桐油灯,再暗的夜也能照亮前行的路。”话音刚落,全场响起热烈掌声。

馆内沉思: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

    步履不停至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,8K 超高清巨幕与光影矩阵构建的全息投影场景瞬间将众人带回 1949 年的开国大典:天安门城楼的红旗猎猎作响,礼炮声穿越时空,学生们仿佛亲历那场历史性盛典。讲解员结合神舟十号返回舱原物展品,讲述 “可上九天揽月” 从伟人预言到现实成就的跨越,让文物史料成为鲜活的 “红色教册”。



    在韶山学校思政教育实践营地与华润营地,《恰是风华正茂》思政大课如约开讲。课程通过 “农事毕,读书甚馨香” 等少年毛泽东的求学片段,串联起他从韶山走向全国的求索之路。当老师抛出 “当代青年如何续写青春答卷” 的提问,同学们结合黄文秀扎根乡村、周承钰逐梦航天的事例热烈讨论,让伟人精神与时代精神产生深度共鸣。

韶山行思:青年学子的感悟与启迪

    “那盏桐油灯不仅照亮了伟人的读书路,更照亮了我们的信仰路。” 研学分享会上,2504 班曹同学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。她特意提及观影感受:“《堡垒》里的烈士们用生命守护信仰,毛福轩‘余为革命奋斗牺牲,对于己身毫不挂虑’的遗书,让我读懂了故居阁楼里‘革命火种’的真正含义。”

    同学们的心得中,这样的感悟比比皆是。2502 班龚同学在文中写道:“当在毛泽东广场举起右拳宣誓时,阳光刚好落在铜像肩头,那一刻突然懂得‘强国有我’不是口号 —— 它是先辈用生命铺就的道路,该由我们继续走下去。”2501班蔡同学则聚焦故居的火塘:“讲解员说毛主席一家 6 位亲人牺牲时,我盯着塘边的灶台出神。如今我们的三餐温饱,正是他们用离别换来的安稳。”




        2506班杨同学的笔记里贴着手绘的阁楼草图:“站在 1925 年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的阁楼前,终于明白‘革命火种’的意义 —— 它起初只是五个人的信仰,却能燎原成整个民族的希望。”2505班徐同学在心得中链接今昔:“纪念馆里神舟十号返回舱展品前,‘可上九天揽月’的字迹仍清晰有力。从伟人的畅想 to 今日的成就,这就是信仰的力量。”



   文彬主任翻阅心得时感慨道:“当同学们在铜像前低头献花、在故居里凝神倾听、在银幕前热泪盈眶,红色基因已悄然融入青春血脉。”

 

    “韶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历史,每一缕秋风都在传递精神。”返程前,我校高一历史陈老师的话语引发强烈共鸣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,国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 当朝阳学校 600 多名学子踏上归途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笔记,更是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与矢志报国的青春信仰 ——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,必将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,以青春之力书写强国华章!



相关专题:

相关信息:
 没有相关信息

相关评论:
 没有相关评论
 
   
 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2-2013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
联系电话:(0737)6200067 6200001 邮政编码:413000    设计:xyc
Email:cygjxyc@163.com 页面执行时间:113.281毫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