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:“一个人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;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;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”
编者按
身边的榜样力量【第23期】

在朝阳校园里,有一群人,
在我们工作的舞台上
有这样一群熠熠生辉的人
他们或许不在聚光灯下
却以默默的付出与坚守
为社会的和谐、学校的发展
注入温暖且坚韧的力量
今天,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
高中部艺体教研组长袁锴老师身上

袁锴
在高中校园的琴房与课堂间,袁锴老师以 20 余载光阴为笔,以音乐为墨,在美育的画卷上细细勾勒。他是懂少年心事的 “音乐伙伴”,总能精准捕捉学生藏在耳机里的审美偏好;更是坚守育人初心的“艺术导师”,深知音符里藏着品格塑造的密码,即便曾对五线谱一无所知的学生,也能在他的引导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音乐语言”,在舞台上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。

教学破界:让每颗童心与音乐 “玩” 到一起
在他的课堂里,音乐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符号,而是能触摸、能参与的“活风景”。他不满足于单一的乐理讲解,而是把专业训练、合唱排练与校园艺术活动拧成一股绳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多元魅力。
校园艺术节上,他亲手设计舞台灯光与道具,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,最终让学生站在聚光灯下,用创意节目诠释“自己的音乐”;校园歌手大赛里,他是学生的 “幕后军师”:帮内向的学生选一首适配嗓音的歌,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用眼神与观众互动,甚至陪着练台风到夕阳西下,直到学生能自信地握住麦克风。


面对零基础的学生,他更有“耐心秘籍”:不拿枯燥的板书讲乐理,而是设计小游戏;不强迫学生练复杂的曲子,而是从简单的流行歌曲弹唱、流行合唱入手。曾有位学生刚加入合唱团时,连基本节拍都跟不上,在他的鼓励下,从“躲在队伍最后小声哼” 到“站在前排领唱”,不仅学会了唱歌,更从腼腆内向变得开朗自信。这样的故事,在他的教学生涯里,早已是寻常风景 —— 他始终相信,没有 “不适合音乐的学生”,只有 “没找对方式的引导”。

精准赋能:为艺考生铺就 “量身定制” 的升学路
对于怀揣艺术梦想的学生来说,他是升学路上最靠谱的“护航人”。他熟悉每所音乐院校的招生偏好,了解不同专业对 “技巧”与“情感”的侧重,始终坚持“一人一策”,把每个学生的潜力挖到最大。
选曲时,他像“伯乐识马”: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、演唱风格,甚至性格特点筛选作品 —— 比如给细腻的学生选抒情曲目,给爆发力强的学生选有张力的歌,确保学生能在考场上 “扬长避短”。
练技巧时,他是“细节控”:趴在琴房里陪学生逐字抠发音,从气息如何稳在丹田,到咬字如何更有感染力,哪怕一个小小的转音没到位,也会反复示范直到学生掌握。




情感引导时,他是“故事讲解员”:给学生讲曲目背后的创作背景,让学生试着 “把自己的经历放进歌词里”,避免陷入“只炫技巧、没有温度”的误区。
多年来,这份“精准” 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:数百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圆梦—— 有的考入星海、浙江、武汉等顶尖音乐学院,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;有的敲开了中南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等985、211 院校的大门,实现了“艺术+学业” 的双丰收。每当学生拿着录取通知书跑来报喜时,他总比学生还激动——对他来说,这不是“成绩”,而是“初心的回响”。
赛事领航:以舞台为 “练兵场”,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
他深知,音乐的魅力不仅在课堂,更在真实的舞台上。于是,他常常带着学生走出校园,在省市级艺术赛事的“练兵场” 上,锤炼艺术素养与抗压能力。
备战湖南省建制班合唱比赛时,他带着学生“死磕细节”:从合唱队形如何更显层次感,到和声如何更和谐。为了一个完美的收尾,他们曾在琴房排练到深夜,直到每个人的声音都能“拧成一股劲”,最终拿下一等奖,他也获评“优秀指导老师”。

冲击湖南省“三独”比赛时,他针对学生的特长“量身定制计划”:给学生练技巧、抠台风、磨情感,陪着学生一遍遍地练。最终,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他再次将“优秀指导老师” 的荣誉收入囊中。
长沙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、益阳市艺术比赛的舞台上,也总有他忙碌的身影:带学生练声、调整比赛心态,在后台给紧张的学生递瓶水、说句“别怕,你最棒”。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一张张获奖证书,更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稳定,如何用音乐传递真心——这些成长,比荣誉更珍贵。
荣誉见证:以匠心守初心,把美育担当写进岁月里
20余载深耕,荣誉自然如期而至,但他从不把奖项当作“终点”,而是视作 “再出发的动力”。他的办公桌抽屉里,整齐叠放着一沓荣誉证书:湖南省建制班合唱比赛、省“三独”比赛、长沙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、益阳市艺术比赛的“优秀指导老师”称号,是对他教学能力的认可;长沙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、益阳市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声乐一等奖,是对他专业素养的肯定。



















面对这些荣誉,他总是笑着摆手:“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,是学生们愿意跟着我‘玩音乐’的结果。”这位深耕美育的“筑梦人”,用20年的坚守证明:最动人的音乐,从来不是舞台上的完美演出,而是看着学生从“不懂音乐”到“爱上音乐”,从“怯生生”到“亮晶晶”——这,才是他笔下最动人的“音乐华章”。
|